股票配资公司平台 印度机长要故意自杀,还是波音787有质量问题,美印两边干起来了
2025 年 6 月 12 日股票配资公司平台,印度航空 AI171 航班的坠毁悲剧,像一颗投入太平洋的巨石,瞬间激起美印媒体的激烈交锋。这架载有 242 名乘客和机组人员的波音 787-8,在起飞后不久便一头扎向地面,造成包括地面人员在内的 260 人遇难。事故原因尚未查明,美国媒体便剑指机长 “故意自杀”,印度媒体和专家则立刻掀桌反驳,坚称波音 787 的质量问题才是元凶。这场嘴仗早已跳出新闻争议范畴,正朝着牵动两国外交神经、关乎波音生死和印度航空信誉的持久战狂奔。

美国媒体率先打响 “舆论战”,把矛头死死钉在 56 岁机长萨巴尔瓦尔身上。他们翻出机长超过 15,000 小时的飞行履历,却避而不谈其专业素养,反而揪住 “心理健康问题” 大做文章 —— 援引印度航空安全专家阮甘纳桑的猜测,称机长曾因母亲去世请丧假,过去几年还有心理健康相关病假记录,暗指他可能 “故意关闭燃油控制开关”。
印度方面的反击堪称 “饱和式”:印度航空事故调查局直接甩出驾驶舱语音记录仪铁证 —— 副驾驶惊问 “你为什么切断(燃油)?”,机长错愕回应 “我没有”。这短短两句对话,像一记耳光打在美国媒体的猜测上,清晰显示机长对燃油开关关闭毫不知情。更关键的是,两名飞行员飞行前的酒精检测、健康检查全过关,萨巴尔瓦尔更是被明确批准执飞,压根没有 “明显心理异常” 的蛛丝马迹。印度媒体怒斥:“拿几年前的病假记录碰瓷,是想掩盖什么?”
双方争执的核心证据,藏在起飞后那惊心动魄的 8 秒里。数据显示,两个燃油控制开关在 1 秒内接连被切到 “切断” 位,直接导致双发停车。这个细节成了印度反驳的 “王牌”—— 要知道,这两个开关位于飞行员座椅之间,被金属杆牢牢护住,设计上就是为了防止误触,必须手动拉起再滑动才能切换。更重要的是,起飞阶段是飞行员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刻,萨巴尔瓦尔作为拥有 15,000 小时经验的老机长,根本没理由主动切断燃油。

反而有更多线索指向波音 787 的设计缺陷。2018 年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就曾警告,波音 737 等机型的燃油控制开关锁定功能可能失效,而涉事的 787-8 用的正是同款部件。更要命的是,印度航空压根没按 FAA 建议做检查。再看这架飞机的 “病史”:2019 年和 2023 年两次更换油门控制系统,2023 年后的维护记录却神秘消失 —— 这些疑点像一串连环扣,让 “机械故障” 的猜测越来越重。
这次事故是波音 787 首次致命事故,但波音的 “黑料” 早已堆积如山。从 737 MAX 系列的致命缺陷到多次因设计问题被全球停飞,波音的质量信誉本就摇摇欲坠。印度媒体直接翻旧账:“737 MAX 的教训还不够?这次 787 的开关问题,是不是又是设计坑?”
而残骸检查结果更让美国媒体的 “人为说” 站不住脚:燃油控制开关处于 “运行” 位,说明飞行员在最后时刻拼命想恢复动力;推力手柄保持起飞功率,襟翼和起落架完全符合正常起飞构型。这些细节都在诉说:这不是一场蓄意的自杀,更像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机械 “背叛”。

这场争议早已越界。印度官员怒斥美国媒体 “拿逝者泼脏水”,是为了替波音掩盖设计缺陷;美国则暗指印度航空安全体系漏洞百出,连飞行员心理状态都查不清。随着调查深入,增强型机载飞行记录器的数据、燃油样本的检测结果,每一个新证据都可能成为两国角力的筹码。
目前来看,证据链越来越清晰地指向机械故障,但美国媒体的嘴硬、波音的沉默,都预示着这场 “嘴仗” 不会轻易落幕。最终,要么波音低头认下质量账,要么印度被迫承认航空体系的漏洞 —— 无论哪一种,都可能在美印之间撕开一道新的裂痕。而这一切的起点,不过是那个被争论不休的问题:到底是机长失控,还是波音 787 又出了岔子?
天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