配资业务 从“人人可为”到“处处可为”——宿州志愿服务常态化建设的创新实践
本文转自:人民网-安徽频道配资业务
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进小区,陈阿姨已经拿着理发工具出门了,她今天要帮独居的李奶奶修剪头发;在学校宿舍,在校大学生小王在午休时打开手机,通过线上平台为留守儿童辅导了30分钟英语;傍晚时分,在社区的文化广场上,由医护人员组成的公益问诊志愿服务队正帮老人量血压……这些看似平凡的片段,串联起志愿服务“人人可为、处处可为”的生动日常,成为渗透在生活肌理中的社会风尚,让善意在城市与乡村的每一个角落流转。
埇桥区九中社区“微光助老”志愿服务活动。宿州市委社会工作部供图
打破“隐形门槛”:从“少数人做”到“全民参与”的破圈
“以前总觉得做志愿得‘有两把刷子’,要么能歌善舞,要么懂专业技能,直到社区喊我去帮张大爷打扫卫生,才发现帮助独居老人也是一种贡献。”九中社区居民小陈的话,道出了许多人对志愿服务的认知转变。
过去,志愿服务常被贴上“高门槛”标签——仿佛只有拥有充裕时间、专业能力的人才能参与。而现在,这种“隐形门槛”正在被打破。原来志愿服务并不需要“身怀绝技”——在社区,协助整理图书、打扫公共区域、为邻居代收快递,这些日常小事都属于志愿服务;在网络上,转发公益信息、为公益项目投票、参与线上捐款动员,指尖的操作也能传递温暖;在特殊节点,如大型活动期间引导秩序、节假日为坚守岗位的人送杯水,时机性的参与同样有价值。
志愿服务的初衷不是“做大事”,而是“做实事”,“人人可为”的本质,是让志愿服务回归“人人”的主体性——每个人都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贡献力量。当我们允许每个人用自己的方式付出,“人人可为”就不再是口号。
织密“服务网络”:从“社区小圈子”到“社会大场景”的延伸
“家里的电视机坏了,谁能帮忙修一下?”在凤池社区的居民微信群里,郑爷爷的求助信息发出后,不一会儿,“萤火虫”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陈大伯就带着工具上门了。这样的高效对接,源于社区志愿者之家探索构建的“15分钟志愿服务圈”。
志愿者帮助居民修理电视。宿州市委社会工作部供图
要实现“处处可为”,关键在于让需求与服务精准相遇。在大泽社区,通过关注微信公众号就能获取社区内志愿活动信息。居民可以根据社区发布的信息,结合自身特长,选择服务的活动内容,随时可以找到需要帮助的人;在祥安社区,由党员、社区能人、新就业群体、热心商户等志愿者组建的红十字志愿服务队,利用资源优势将“网格化”和“红色服务”紧密结合,构建社区治理与志愿服务相融合的新模式,打造全省首家“红十字智慧社区”,实现志愿服务单人培训、考试、发证一次性完成,有效提升了辖区内居民应急救护能力。
从线上平台的智能调度到线下阵地的网格化覆盖,志愿服务正从“集中活动”变成“随处可见”。在社区的公告栏上、村委会的便民服务中心里、城市的公交站台边,“需要帮助”与“愿意帮忙”的信息不断交汇,织成一张遍布城乡的温暖网络。
志愿服务积分兑换活动。宿州市委社会工作部供图
激活“内生动力”:从“偶尔为之”变为“常态长效”
“志愿服务满5000小时,可以认定为三星级志愿者。这是我用星级志愿者证书和积分兑换的图书券,这是我给孩子兑换的书籍,这样的兑换更有意义!”在萧县八达书店,志愿者葛女士展示着自己的“服务积分”,这些积分让她更有动力坚持下去。这些志愿者们所追寻的并不是积分背后的“可兑换”,而是那一份被重视的善意坚持。
宿州市通过媒体宣传、公益广告、“宿说志愿”专栏等形式,展示志愿服务风采,用真实故事打动人心;举办“志愿江淮 你我同行”志愿服务项目现场交流会、“温暖百姓心 照亮一座城”学雷锋志愿服务展示交流活动等,传播志愿服务精神,将公益理念融入市民生活,为志愿服务从“可为”到“有为”提供了文化支撑。
各地各部门的激励机制,为志愿服务注入了持久活力。灵璧县制定《凝新聚力“灵”你同行 齐参与快递外卖员积分兑换标准》,通过积分量化贡献值,让治理参与可感知、可积累、可兑换;萧县出台《志愿者嘉许礼遇办法》,通过对参与志愿服务的人员实施“生活礼遇”“文旅礼遇”等政策,助力形成人人参与志愿服务的新风尚。
志愿服务从来不是“少数人的大事”,而是“多数人的小事”。当“人人可为”的理念遇上“处处可为”的实践,整个社会都在变得更有温度。正如一位志愿者所说:“我们或许做不了惊天动地的大事,但每个人的一点点善意配资业务,终将汇聚成改变世界的力量。”(王婷竹)
天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
- 上一篇:配资业务 全球首个机器人消费节今日亮相亦庄
- 下一篇:没有了